2005年12月19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5亩地11条生产线1.5亿产值
诸暨“中亿管业”创行业集约用地之最
本报记者 徐晓

  有谁能相信,一家年产值1.5亿、创外汇1000万元、拥有11条生产线的企业,实际生产用地面积只有5亩,创造了该行业的集约用地之最。这家公司就是位于诸暨市店口镇的中亿管业有限公司。
  记者在“中亿管业”厂区内看到,今年6月投入使用的三座三层楼厂房并排矗立,11条生产线24小时不停地运转,楼上企业老总的办公室旁,同样是机器声隆隆。董事长屠燕福向记者介绍,2001年,他弃商办厂,投资700万元创办了中亿管业有限公司,主要生产大口径铝塑复合管。创办不到五年,公司从4条生产线发展至目前11条生产线,产品出口到24个国家,名气日益响亮。上个月,企业做了600万米的产品,但只能满足3个客户的供货量,而每月排队等货的外商却有20多个。
  企业名气响了,业务也多了,亟需扩展生产规模,然而,“国家实行宏观调控,对土地的控制力度加大,制约了我们企业的扩张。”屠董事长告诉记者,“眼下公司可使用的土地面积仅8亩左右,要扩大生产能力,只能将厂房建得密集一些,在集约用地中寻找新的出路,于是‘飞地厂房’建成了。虽然建厂房的费用高了很多,但是征地费用却节省下来了,仔细算算账还是划算的。”据介绍,该公司目前正在建造的厂房也是三层楼,建成后可新增10条生产线。
  近年来,面对国家对土地的严格调控举措,我省不少企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,不再简单地去申请征用新的土地,而是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挖潜来满足发展需要。从工业企业用地来看,通过建设标准厂房,实行“零增地”招商、技改,促使企业出城出村、向园区集中等方法,不仅可以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化,还能够推动工业企业产业转移、集聚和改造升级。
  过去,一些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,厂房大都是一层的。现在,建高层厂房、向空中要地成为企业的新理念。有人称这是城市“不扩张主义”的胜利。